2017年2月5日 星期日

生命力和悲劇性無法切割-淺讀文化苦旅

『在緩慢的航行進程中,細細品嘗著已逝的陳跡,哪怕是一些瑣碎的知識,不惜為千百年前的細枝末節爭得面紅耳赤,反正有的是時間。中國文化的進程,正像這艘夜航船……』
怎麼很有古代文青的感覺。

作者用了深刻的中國文化事蹟和人物作為描寫的對象,再加上親自探訪和自身的回憶,寫出了這本情意深切又有悲壯氣息的文化旅程。這種悲壯不只體現在莫高窟、都江堰、三峽、柳侯祠、徐渭等的事蹟上,也出現在作者以緬懷的心情描寫的信客、酒公墓和漂流者們等的篇章裡。

當中有著壯闊的生命力洋溢紙間,因為裡面帶有深刻的悲劇性,作者認為中國歷史充滿了悲劇,但中國人會不太願意面對而偏好大團圓式的故事結局,但正是因為這種悲劇性生命力能讓人耽溺著迷,使心情激昂亢奮,但這種悲苦的亢奮又帶有強烈的不忍,雖然悲劇性能打動人心、展現激動人心的生命力,但難道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嗎

不過,除了故事之外,這本書的質地,伸手觸及滿是圖像書寫,可能作者有唸過戲劇的關係,所以也偏好描繪悲劇性的情結嗎,於是我們也跟著進入作者那憂悒的筆觸所創造出的深邃風景裡,但在走完這段文化苦旅後,作者也希望賦予悲劇帶給我們的正面意義,在這裡,悲劇性象徵為廢墟,讓我們接受代代成累的歷史裡的廢墟。最後我節錄書中幾句來作為此篇的結尾吧。
人生是偉大的,因為有白髮、有訣別、有無可奈何的失落。……(P.366)廢墟,輝映著現代人的自信。……(P.367)現代是寬容,現代是氣度,現代是遼闊,現代是浩瀚。我們,挾帶著廢墟走向現代。……(P.368)

在這裡,善的堆壘不會擠走美的蹤影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